边炉滚热伴冬夜

[vc_row][vc_column][vc_column_text]打边炉,浅显来说就是种产地证广式火锅,围着炭烧小火炉边涮边吃;环球产地证仔细考究起来非常有底蕴:“打边炉”一词在清代《广东通志》中已经出现:“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”。
美食家苏东坡曾记载过这一岭南美食:“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,名谷董羹,坐客皆曰善。”杰凯睿产地证有种说法是,“谷董”相当于“咕咚”,是食物放入汤中发出的声音,这种杂煮菜羹的“谷董羹”为“惠州习俗”,始见于宋,应该是近代打边炉的雏形。
“打边炉”用瓦罉烹调,出口许可证手持特制的长竹筷站着涮食,别有一番滋味。当然,发展到今天,已经跟火锅没有太大的区别,在冬天,一家人围炉而食,充满了暖意与温情。
冬天和羊肉很衬:羊腩煲来暖胃
冷空气来临,晚上的餐桌需要一煲羊肉煲来热身。一煲羊肉是老广在冬天里最难以取舍的美食情怀。
比起涮羊肉的清汤锅,羊肉煲是浓味的酱香锅:用香叶、姜、酒爆香后,加入柱侯酱、海鲜酱、蚝油、腐乳等酱料,加开水煲出味,再放入带皮的羊腩焖煮。瓦煲中的汤汁咕噜咕噜冒着腾腾热气,羊腩在浓稠肉汤汁中翻滚,炉边的食客已经垂涎三尺了。
广式羊肉煲用的是羊腩,层次分明的羊腩充斥着油腻和羊肉的香味。一煲正宗的羊腩煲,不会混杂羊肉和羊骨,配料也一定会有大蒜苗和炸支竹,用来吸汁。一个正宗的羊腩煲爱好者,会选用腐乳酱作为蘸料。腐乳酱独有的发酵鲜味能激发羊肉的鲜味。
“肉过三巡”后,再来包方便面,这是吃羊腩煲的“标配”。将面条放入煲中,面条散开变软,充分锁住肉汤精华,趁热吃一口,为这个温暖的冬夜划下一个句号。
无鸡不成宴: 鸡煲要等,要鲜
并非每个广州人都喜欢吃羊,但几乎没有广州人能抵挡得住鸡肉的诱惑。“无鸡不成宴”,冬夜少不了一煲鸡煲。
吃鸡煲要等,因为鸡够靓、肉够新鲜,鸡煲才算好。鸡肉要新鲜剁块,用事先调配的酱料翻炒,再放入瓦煲中焖至汁水沸腾,方才上桌。鸡煲上桌后,掀开盖子,鸡肉香、酱料香、酒香一起迸发,任谁也抵挡不住,手中的筷子已蠢蠢欲动。
鸡煲亦是百搭食材,搭配田鸡、田螺,亦可加入海鲜食材,“海陆”混合同一个煲中,那味道鲜得不得了,鲍鱼鸡煲、九节虾鸡煲、鸡煲蟹等,味道层次丰富,极为鲜甜。
一锅好的鸡煲,配菜也必不可少,海带、冬瓜、土豆片,都是吸油的“小能手”,青葱、蒜苗、香菜用来提味,最后,再来一包“童年回忆”——华丰三鲜伊面,方便面的香气,吸尽汤底精华,吃上一口,再搭上一口清茶,简直是完成了一次舌尖上的舞蹈。
清水打边炉:火锅高境界
粤菜讲究菜式适合时宜,夏主消暑祛热,冬则注重营养滋补。打边炉也不例外。清水打边炉、毋米粥打边炉,应该才是最接近苏轼所载的“谷董羹”,最能忠于食材的原味。
如顺德清汤火锅,真的就是一锅清水上桌,也只有对自己的食材的新鲜度有自信才敢如此。
刚劏的草鱼、肥嫩的走地鸡、爽脆的猪内脏……各类新鲜的材料绝不腌制,仅需在滚水里汆烫数秒就可以入口,蘸料也是相当简单的搭配,一切回归到食材的本质。不同食材入口,该滑的不涩,该嫩的不老,有嚼劲的略带个性,软熟的带着服贴,清汤锅底好似谦谦君子,不争风头,不施影响,让牙齿和味蕾感觉食材自带的风味。
和清水打边炉殊途同归的是毋米粥火锅。将大米慢火熬至水米交融、浓稠奶白,即可落锅上桌,放入各种食材,边涮边吃。
粥底火锅同清水火锅一样,注重食材的原鲜美味,因此,吃的人需要以平和淡定的心态,围炉团坐,慢煮缓食。在粥底没滚开之前,放入海鲜贝壳类,经慢火加热的贝壳能均匀张开;新鲜鱼片,适宜猛火下锅,然后改调小火焖熟,20秒左右,鱼片鲜嫩滑爽至极,放虾蟹同煮,粥底更鲜美。
粥底火锅吃到最后,一定要打一份粥渣。配上少许咸菜丝,即是精华。
清水打边炉是火锅的最高境界,若能从清水打边炉中品出食材的精细奥妙,品出人生的咸淡百味,你也就懂得了苏轼所说的:人生有味是清欢。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/vc_row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