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养好肾,重在冬季

[vc_row][vc_column][vc_column_text]眼下正值初冬,这个时节的天气,北风渐凛,若逢下雨,就会像梅尧臣诗中所说的,呼啸而来的风雨,好像要穿透窗户直奔屋里来。此时虽尚未到“闭塞而成冬”之时,但从养生的角度讲,是时候从秋天的“养收”转为冬天的“养藏”了。
“春养生,夏养长,秋养收,冬养藏”,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变的养生大法,由《黄帝内经》首倡。“春养生”,重在养肝;“夏养长”,重在养心;“秋养收”,重在养肺;而“冬养藏”则重在养肾。
稍微懂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,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是人体的发动机,它是否健康影响着生命的盛衰,肾气盛则精力足、寿命长,肾气虚则人早衰、寿命短。而《黄帝内经》对此早有深刻认识,《内经·素问·六节藏象论篇》说:“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,其华在发,其充在骨,为阴中之少阴,通于冬气。”
蛰,就是藏也、伏也、静也。本意是指动物冬天潜伏冬眠,不食不动。故《易·系辞》云:“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”肾的最主要功能,是吸收五脏六腑的精华再储藏起来,是精和气的储藏器官,主宰生命的繁衍功能。此外,肾还与骨髓、骨骼、头发密切相关。《内经·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》说:“肾生骨髓……在体为骨。”唐朝的王冰说过:“脑者,髓之海,肾主骨髓,发者,脑之所养,故华在发,充在骨也。”所以一个人头发和骨骼的生长,都需要肾来提供能量。
人的智力、体力、技能,同样受肾气影响。《内经·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。”肾的力量非常强大,人的智能、技艺等都由它统辖。
吃过多甜食、剧烈运动伤肾,因肾通“冬气”,故冬天是养肾的最好时机。同时,若不注意保养,冬天也最易伤肾。《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……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又说:“逆冬气,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。”《生气通天论篇》说: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”《金匮真言论篇》说:“北风生于冬,病在肾,俞在腰股。”
而伤害肾的主要原因,就是“逆冬气”,即违背了冬季天地藏的自然规律,妄行妄作,损耗肾的藏精功能。
“逆冬气”的行为有很多,比如,很多人喜欢吃甜的东西,也伤肾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。”甜性滞缓,多吃令人气喘,面色变黑,导致肾气不平衡。为什么?原因是甘味属土而肾气属水,五行土克水,所以冬天不宜多食甜物。
冬天长时间站立或做剧烈运动,同样伤肾。肾主骨,腰为肾之府,人站时需要腰部和下肢力量的支撑,如果长时间站立,这些部位的骨骼、肌肉、韧带、筋膜等易于形成劳损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久立伤骨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而伤骨必伤肾,所以不宜久立。剧烈运动对骨骼腰肌的损伤更大,更不宜多做。
此外,思虑过多、常常担惊受怕、熬夜、饮食不节等行为均伤肾。
简单易行老少皆宜的养肾三法
冬天养肾之法,有起居养肾、精神养肾、饮食养肾等,大部分简单易行,男女老少皆宜。
起居养肾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。晚上尽量早睡,早上尽量等日出才起床。此外,冬天气候寒冷,日常作息要“去寒就温”,护卫阳气。尤其要注意头、背、脚的保暖。
精神养肾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。闲时种花养草,欣赏欣赏音乐,看看风景,也是一种养生之道,听音乐尤其见效。这是因为肾气通于耳,“在音为羽”(相当于简谱中的“6”)。据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“五音养生法”,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,婉转柔润,如行云流水,与属水的肾气相通。人们耳熟能详的《梅花三弄》,就属于这种养肾曲目。
饮食养肾,其准则是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“五色五味养生法”。肾为黑色,在味为咸。芝麻、黑豆、黑枣、黑米、黑木耳等黑色食物,都是补肾佳品。咸味入肾,饮食过甘固然伤肾,但也不能过咸,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。”食物太咸,水性太重,不单让人伤气劳骨,肌肤短缩,还会损伤心气,因心气属火,被水所克。

环球产地证,产地证,杰凯睿产地证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/vc_row]